news

新闻详情

该出手时就出手——“抢客”实战指南
【摘要】:加盟合作:19838091358(同微信)
该出手时就出手——“抢客”实战指南

当写字楼楼下的快餐店从3家增至8家,当外卖平台上的“15元管饱”套餐刷屏,餐饮人都在问:客流到底该怎么来?阿明煲仔饭用三年时间从社区小店做到区域连锁,从208年至今十七年时间,遍布20个城市全国300家门店,靠的不是坐等顾客上门,而是一套精准的“抢客”方法论——在存量市场里找增量,在同质化竞争中做差异。这里的“抢”,是用价值打动顾客,用场景黏住顾客,让老客带新客。

认知破局:“抢客”不是打价格战,是做价值差

很多餐饮人以为“抢客”就是比谁更便宜,阿明煲仔饭却在开业初期就避开了这个误区。当时周边快餐店都在推特价餐食,阿明反而将招牌宫保鸡丁煲仔饭定价18元,并附赠“免费续饭+免费小菜+例汤无限续”。

这个决策背后是精准的客群画像:门店辐射的老旧社区+写字楼,核心客群是“注重性价比的上班族”和“心疼钱但想吃得好的老人”。对上班族来说,18元能吃饱吃好,比12元的“半碗饭”更划算;对老人来说,优惠+尊重感让他们觉得“被重视”。“抢客”的关键不是低价,而是让顾客觉得“花得值”。

场景突围:在用户的生活轨迹里设“触发点”

餐饮消费的决策往往在3公里内完成,阿明煲仔饭的秘诀是:在顾客的日常动线中植入“非来不可”的理由。

门店场景:让路过的人“忍不住进来”秘诀是“现煲试吃”明档厨房让顾客看到“每锅现煲、米用长粒香米”,墙上贴着“煲仔饭用餐口诀”,摆着“免费粥+小菜”——这些设计都在降低顾客的决策门槛:“看得见的放心,等得舒服,不如就这吃吧。”

外卖场景:从“备选项”变成“必选项”外卖平台上,阿明的页面有个醒目标识:“好食材出好味道,年轻人更爱吃得煲仔饭”这个承诺直击上班族痛点——午休时间短,但又想吃个好吃的健康的。更妙的是外卖包装:餐盒上印着“趁热拌,锅巴才够脆”的小字,还附赠一张“今日小幸运”刮刮卡(奖品是下次满减券)。 这套组合让阿明的外卖复购率比同行高30%。

跨界场景:把店“开”在顾客必经之路,写字楼的合作更贴心:和几家公司约定“工作日10点前预订,12点准时送到工位”,省去员工下楼取餐的时间。这些动作让阿明从“街边店”变成了“嵌入顾客生活的店”

流量裂变:让老客成为“抢客”的最佳帮手

阿明常说:“一个老客的信任,比100张传单都管用。” 情感认同比物质激励更持久。阿明在母亲节推出“带妈妈来吃,送双皮奶”活动,鼓励顾客发朋友圈带话题#阿明陪我陪妈妈#,凭截图还能再领一张券。很多顾客说:“本来只是吃饭,没想到还能给妈妈留张照片,挺暖心的。” 这个活动不仅带来了新客,更让“家庭聚餐”的场景深入人心。

长期主义:“抢客”不如“养客”

阿明的“抢客”不是一锤子买卖,而是长期“养客”。店长会有个“熟客档案”:记得谁爱吃焦锅巴,谁要免葱,谁对香菜过敏。有位老顾客搬家到5公里外,还专门绕路来吃,说:“别处的煲仔饭总差点意思,阿明知道我爱吃啥。”

说到底,餐饮的“抢客”不是抢别人的顾客,而是通过懂顾客、敬顾客,让更多人愿意选择你。就像阿明的招牌上写的:“用心煲好每一锅,客人自然会来。” 这句话,或许才是“抢客”的终极答案。

1.056345s